您当前的位置 :首页 > 江苏 > 聚焦江苏
投稿

沙海植绿者:兴隆村公益林里的坚守与希望

2025-08-14 14:02:48 来源:江苏新闻 责任编辑:苏阳

 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兴隆村的公益林基地,风沙与绿意的交锋从未停歇。这里有一群特殊的“植绿人”:70 多岁的广东奶奶、返乡创业的青年、世代居住的村民…… 他们用双手在沙漠边缘编织绿色,也在治沙与发展的平衡中,书写着属于民勤的故事。

千里赴沙海:一位广东奶奶的治沙初心

来自广东的程秀琼奶奶与民勤的缘分,始于一次敦煌徒步。7年援藏经历让她对“坚守”二字有更深的理解,在看到防风治沙的画面后,她当即决定加入公益林志愿队伍。在基地,这位“养生达人”常给大学生志愿者“上课”。“有的孩子总吃方便面,说当地饭吃不惯。”程奶奶摇摇头,“人的饮食要顺应天时地利,就像沙漠里种树得选耐旱的苗。吃饭时刷手机、急着赶工啃干粮,看似省时间,其实伤了根本。”她常说,治沙和养生一个道理,“得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 ——春天栽苗、夏天浇水,一步都急不得。”面对连片的沙丘,程奶奶的眼神格外认真:“现在人工种树能固沙,但长远看,得研究哪些植物适合不同沙地,怎么种既能防沙又能让老百姓受益。治沙不是蛮干,得讲科学。”

乡土守望者:书记口中的治沙与生计

兴隆村书记潘从文坦言:“民勤人祖祖辈辈都在和沙子较劲。”治沙的难度远超想象:“靠近村子的沙地能改良成耕地,但纯粹的流沙改不了。沙尘暴一来,地里的苗全被埋了,得先清沙再补种,一耽误就可能错过农时。”因此,村民总在农闲时自发去种树,“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。”而蜜瓜,是村民们重要的生计来源。“民勤蜜瓜有金红宝、白兰瓜等5大系列100多个品种,一亩地毛利润约2000元。”潘书记语气里满是骄傲,却也藏着忧虑,“种蜜瓜太苦了,养苗、修枝都得精细,一株苗只能留一个瓜。现在村里老龄化严重,年轻人大多外出,好多活计没人干。”为了让蜜瓜有好收成,瓜农们要时刻提防野兔、田鼠啃食果实,发现受损就得及时摘除,等着新瓜生长;日照足时要给瓜“翻身”,保证均匀受光;如今还通过错峰种植延长供应期——大田6月初种植结束,大棚到10月底结束,温棚则能全年产出。“现在蜜瓜也上网卖了,但知道的人还不够多。” 潘书记诚恳地说,“希望年轻人来种树时,也能尝尝我们的蜜瓜,多帮我们宣传宣传。更希望他们亲身体验劳作,知道每口甘甜都来之不易。”

图为团队成员与潘书记交流

青春接力者:幼时经历到沙退绿进的梦想

“在民勤,每个孩子都种过树。”公益林基地带头人仲麟毕业后放弃了城市工作,选择回乡治沙。“最初和伙伴们在村边种了500棵梭梭,结果活下来的没几棵。” 仲麟笑着说,后来他们查资料、向老技术员请教,才摸索出“深栽浅埋”等方法。如今,基地的树苗成活率大大提高。选择治沙,源于一份朴素的执念:“沙退绿进是所有民勤人的梦想。做喜欢的事才走得远,种树就是我想做的事。” 他从不觉得这是“牺牲”,“但我不会强迫后代继承,他们该有自己的选择。”谈及村里的现状,仲麟也有些感慨:“现在蜜瓜能网购了,但销量还不够。年轻人走了不少,村里确实需要新鲜血液。”他觉得,志愿者的到来不仅是种树,更是给村子注入活力,“他们带来的新想法,或许能帮村民们把日子过得更好。”

图为团队成员与仲麟合影

岁月的坚守:村民与沙地共生

在兴隆村,许多村民都曾参与过种树活动,他们坦言近些年来沙漠绿化有了明显的效果,他们一辈子不曾离开过这片沙土地,尽管儿女已在城市定居,他们依旧不愿离开,他们期待着沙退绿进,沙漠变绿洲的那一天。

图为团队成员与村民合影

双向的温暖,在沙漠边缘不断传递。程奶奶会给志愿者讲援藏故事,潘书记常邀请大家吃蜜瓜,在这里治沙不再是孤立的战斗,而是变成了一场关于坚守、生计与希望的共生。从广东奶奶到返乡青年,从守土书记到普通村民,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——既要让沙子退去,也要让日子红火。正如仲麟哥所说:“只要有人接着干,沙退绿进的梦想就一定能实现。”(薛玉佳,徐凡喆)

 

文章来源:江苏新闻 责任编辑:苏阳
版权声明:
·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网上投稿
关于本站 | 广告服务 | 免责申明 | 招聘信息 | 联系我们
江苏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(C)2018-202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