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晨光洒满南京的大街小巷,一场跨越千里的“文化之旅”也热闹开始了!8月3日,由南京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组、南京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“苏韵伊情・伊路有宁”宁伊两地青少年交流活动进入第二天,来自南京和伊宁的30名青少年继续在南京开启文化探索之旅。
当日上午,孩子们游览的首站便是甘熙宅第,该民宅与明孝陵、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城明清三大景观,现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所在地。甘熙宅第建筑特色南北交融,既有“青砖小瓦马头墙,回廊挂落花格窗”的江南民居的娟秀雅致,又有北方“跑马楼”的浑厚大气。穿过层层叠叠的院落,跟随讲解员的脚步,两地孩子们惊奇地发现这里的青砖黛瓦仿佛会说话,将百年间江南古民居建筑的智慧和金陵人家的烟火故事娓娓道来。
在这里,孩子们沉浸式感受南京非遗技艺的魅力。绒花似云朵轻盈,微雕藏着万千世界,竹刻、剪纸件件精巧……来自伊宁的孩子们眼神里充满了惊叹和赞美,南京的“小小讲解员”们则热情地为他们介绍家乡的非遗艺术。其中,最吸引伊宁女孩目光的莫过于绒花。伊宁女孩们的指尖轻轻触碰到绒花的那一刻,眼里瞬间亮起了“星星”。“这个好漂亮!” 伊宁女孩们惊叹着。据工作人员介绍,绒花是南京的非遗技艺之一,它所用的原材料是纯天然的蚕丝。现场,工作人员将几束绒花仔细地别在女孩们乌黑的发间,衬得女孩们无比可爱。戴上绒花的伊宁女孩们忍不住拉起裙摆,跳起了欢快的新疆舞。旋转时,发间的绒花如蝴蝶振翅;踮脚时,绒花花瓣轻轻颤动;举手投足间,江南绒花的柔美与新疆舞姿的灵动完美交融。
“妈妈,这个微雕真好看!”在博物馆的非遗作品店铺前,10岁的木尼赛·居来提被一块刻有“学业有成”字样的海豚形微雕吸引,看着女儿如此喜欢,妈妈当即花钱买下送给了她,并勉励她未来能够好好学习,为祖国的繁荣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。
看完展览,接下来便是孩子们期待的秦淮灯彩手工体验环节。在非遗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,两地青少年围坐一起,手持灯架、彩纸等材料,一步步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秦淮灯彩。塑形、贴纸、穿线……看似简单的步骤考验着耐心与协作,孩子们互相帮忙调整骨架角度、传递工具。欢声笑语中,一件件独一无二的秦淮灯彩手工作品逐渐成型,两地青少年的友谊也在温馨愉快的氛围里不断升温。手工活动结束后,伊宁女孩王熙桐和南京女孩卢钰萱已经结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。王熙桐送给卢钰萱一顶小花帽,并说:“我们之间的交流没有华丽的词藻,相处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,但我们就是在这样简单真诚的交往中,建立了深厚的友谊,希望我们的友谊长存。”
下午,两地青少年一起前往中山陵景区与明孝陵景区参观。走进中山陵景区,孩子们从刻写着“博爱”二字的牌坊出发,沿着长长的陵道拾级而上。讲解员向大家生动讲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与家国情怀,两地青少年认真聆听。革命先辈心系民族命运、为理想不懈奋斗的崇高精神,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孩子。来自伊宁的11岁小朋友祝芊宸深有感触地说:“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让我深受感动。我要努力学习,将来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”
在明孝陵景区,两地青少年漫步于神道石像路。道路两旁排列着狮子、骆驼、象、马等神兽石像,它们历经六百余年风雨,依然风采不减,栩栩如生。通过讲解员的详细解说,孩子们对明孝陵的历史背景、建筑特色及其深厚的文化价值有了深入了解。来自伊宁的阿卜杜艾孜则·阿卜杜萨拉木说:“第一次亲眼见到这样气势恢宏的历史建筑,每一处细节都藏着故事,南京的历史底蕴太深厚了!”
当天的活动通过“参观+体验+互动”的形式,让两地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南京文化的多元魅力。接下来,两地青少年将继续在南京深度体验金陵文化,后续还将赴北京、伊宁开展系列交流活动。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交流之旅,让两地青少年在文化互鉴中深化两地情谊,厚植家国情怀,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青春力量。(文/王小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