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6月,广州花都区芙蓉嶂风景区凌晨4点的监控记录下一幕:50余位白衣老人缓步行进于薄雾中。官方后续证实,这是一场集体辟谷养生的“吐纳导引”活动,参与者平均年龄超60岁,计划进行为期6-7天的断食调理。这一事件引发公众对辟谷安全性与科学性的热议,也促使学界重新审视这项古老技艺的现代价值。
辟谷(又称“却谷”)源起道家养生体系,最早见于《庄子·逍遥游》“不食五谷,吸风饮露”的记载,马王堆汉墓出土的《却谷食气篇》帛书则证明其在西汉初年已成为系统养生术。现代医学将其定义为“阶段性饮食限制”,核心在于通过可控的代谢干预激发机体自我修复潜能。
辟谷中的李骏林
道家辟谷导师、中国五行奇迹疗愈开运系统导师李骏林提出:“辟谷的本质是创造‘代谢窗口期’——当停止常规饮食摄入,人体能量供应从葡萄糖转向酮体,触发细胞自噬机制。这一过程可清除老化细胞器,促进胃肠黏膜再生,相当于为内脏提供‘深度维护期’。”其观点与前沿研究呼应: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发现,短期辟谷(3-5天)可使胰岛素敏感性提升40%,血糖、血脂水平显著优化。
李骏林基于多年辟谷经验指出:“辟谷第3-5天是免疫调节的关键阶段。此时骨髓造血功能增强,中性粒细胞活性提高,巨噬细胞浓度上升约30%,加速代谢废物清除。”相关研究证实,科学辟谷可降低血液中重金属、脂溶性污染物等毒素载体浓度达15%,与肝脏解毒酶活性提升直接相关。
区别于普通节食的肌肉流失,辟谷通过消耗内脏脂肪实现减重。李骏林强调:“内脏脂肪每减少10%,血管内皮功能可提升12%-18%,血流阻力下降,这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积极意义。同时,皮下胶原蛋白合成因代谢转换而激活,避免减重后皮肤松弛。”
从张良“道引不食谷”,到白居易“休粮清肠”的养生笔记,辟谷作为中国特有的代谢干预方式,正通过现代研究获得新解。李骏林总结道:“辟谷的核心价值不在‘断食’,而在通过饮食周期重构,激活人体固有的代谢弹性——这正是道家‘天人相应’理论在生理学层面的印证。”